0411-81998245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能力

确山:一部写在中原大地上的史书

更新时间:2025-04-13 18:15:33

  来源:leyu乐鱼官网

  初到确山,扑面而来的是一种质朴而醇厚的气息,这座位于河南驻马店的小城,没有大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却有自己独特的韵味。走在确山的街头,街边的老房子错落有致,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偶然间走进一家小店,老板热情地招呼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确山凉粉下肚,那爽滑的口感、浓郁的味道,瞬间打开了我对这座城市探索的欲望。也正是这份独特的初印象,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进一步探索确山的历史,探寻它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往 。

  确山县位于河南省南部,淮河北岸,西依桐柏、伏牛两山余脉,东眺黄淮平原,自古就有 “中原之腹地,豫鄂之咽喉” 的美誉 。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在古代,确山的交通位置十分关键。它处于中原地区通往南方的要道之上,无论是军事行动还是商贸往来,都要经过这里。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楚国与中原各国争夺的前沿阵地,频繁的战争虽然给当地百姓带来了苦难,却也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楚国的浪漫文化与中原的正统文化在这里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至今在确山的民俗、艺术等方面仍能看到这种融合的痕迹。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秦汉时期,确山的交通地位愈发重要。它是连接关中地区与江南地区的重要节点,为中央政权对南方的统治和管理提供了便利。在这一时期,确山的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农业、手工业逐渐兴起,人口也持续不断的增加。当地的农产品通过便捷的交通运往各地,而来自外地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也不断传入,逐步推动了确山的发展。

  在现代,确山的交通优势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京广铁路、石武高铁、107 国道、京港澳高速、新阳高速贯穿全境,为确山与外界的联系搭建了快速通道。便捷的交通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的提升,也使得确山可以更加好地融入全国的发展格局。如今,确山的农产品、工业产品能快速运往全国各地,而外界的资金、技术、人才也纷纷涌入,为确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确山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旧石器时期,乐山东打石山的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以及曹庄、朱庄、橡林等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都见证了远古先民在此地的生息繁衍。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开启了确山文明的先河。

  西周时期,确山县境北部地属道国,东南一隅地属江国,到了春秋时期,这里被纳入楚国的版图 。在楚国的统治下,确山开始受到楚文化的熏陶,楚文化的浪漫与奔放,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基因。楚国的艺术、风俗、语言等方面,都对确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依然能找到痕迹。

  秦统一六国后,确山县境属颍川郡。秦朝的统一,为确山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促进了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统一的度量衡和货币制度,使得确山与别的地方的贸易往来更方便快捷,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

  西汉高帝四年(公元前 203 年),建朗陵县,属汝南郡。这一时期,朗陵县的建立,标志着确山地区的政治建制逐渐完善。汝南郡作为当时的重要行政区划,为朗陵县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在经济方面,农业生产得到了重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工具不断传入,使得朗陵县的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兴起,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帝河平四年(公元前 25 年),置安昌侯国;绥和二年(公元前 7 年),置阳安侯国。这些侯国的设立,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侯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积极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同时,侯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东汉初年,省安昌入朗陵。这一时期,朗陵县的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人口也持续不断的增加。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慢慢的变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对朗陵县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校的兴办,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素养的人才。

  西晋初置安昌县。东晋十六国时期,县境先后为后赵、前燕、后秦的南部边区 。这一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确山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不同政权的交替统治,使得当地的政治局势不稳定,百姓生活困苦。但是,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中,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在不断加深,为后来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时期,确山县境为南北争夺的地带,县名、疆域与归属变更频繁。南朝刘宋在县境建初安郡,472 年,绥城郡并入初安郡;528 年,南梁进据淮北,废初安郡,侨治陈州;北魏复占后,废州仍置郡县;556 年,北齐废初安郡,侨治荆州,置齐兴郡;北周于 578 年,改荆州为威州。在这一时期,确山地区的政治局势极为复杂,南北政权的争夺,使得当地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这种政治上的动荡,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南方文化的细腻与北方文化的豪放,在确山地区相互碰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隋初,废威州改为安昌县。开皇三年(583 年),迁县治于盘龙山下,这里林壑清幽,地势险要,为县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开皇十八年 (598 年),改安昌县为朗山县,这一名称的变更,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文化背景。隋朝的统一,为朗山县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经济方面,隋朝全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兴修水利,促进了朗山县的经济繁荣。同时,隋朝推行的科举制度,也为朗山县的人才教育培训和选拔提供了新的途径。

  唐朝初年,改为北朗州;贞观元年(627 年),废州恢复朗山县,属豫州。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朗山县在唐朝的统治下,经济和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逐步的提升,水利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粮食产量大幅度的增加。手工业方面,陶瓷、纺织、金属冶炼等行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文化方面,唐朝的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对朗山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地的文人墨客纷纷以唐朝的文化为榜样,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宝应元年 (762 年),因避代宗李豫讳,豫州改为蔡州,朗山县属蔡州,五代相沿未变。这一时期,虽然政治局势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但是由于战争的影响,朗山县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战争使得大量的人口流离失所,农田荒废,经济陷入了困境。但是,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朗山县的人民依然顽强地生活着,他们努力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 年),因避讳改为确山县,属蔡州。确山县的名称由此确定下来,这一名称的沿用至今,见证了确山悠久的历史。北宋时期,确山县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商业繁荣,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出现了许多繁华的商业街和市场。文化方面,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学校教育更加普及,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同时,北宋时期的科技成就也对确山县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元至元三十年(1294 年),改蔡州为汝宁,确山县属汝宁府。元朝时期,确山县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确山县作为汝宁府的下属县,在政治上受到了行省的直接管辖。在经济方面,元朝的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与融合,确山县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元朝时期的交通建设也为确山县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驿站的设立,使得确山县与别的地方的联系更加紧密。

  明朝初年,撤确山县并入汝阳县。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的需要,确山县的行政区划发生了重大变化。撤县并入汝阳县,使得确山县的政治地位下降,但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与汝阳县的交流与融合得到了加强。在农业方面,汝阳县的先进农业技术和经验传入确山县,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在文化方面,两地的文人墨客相互交流,一同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洪武十四年(1381 年),复置确山县,属汝宁府。确山县的重新设立,标志着其行政区划的再次稳定。明朝政府对确山县的发展给予了重视,加强了对当地的管理和建设。在经济方面,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推广新的农作物品种,使得确山县的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城镇。

  成化十一年(1475 年),改隶于信阳州;弘治二年(1489 年),复归汝宁府。这一时期,确山县的行政归属频繁变更,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不稳定。但是,在这种变化中,确山县的经济和文化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发展势头。在文化方面,确山县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学校的数量持续不断的增加,教育质量也有所提高。同时,当地的文化艺术也得到了繁荣,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清朝沿袭未变,确山县属汝宁府。清朝时期,确山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发展。在政治方面,清朝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在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业生产技术逐步的提升,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都有所增加。手工业方面,传统的手工业行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手工业行业。商业方面,确山县的商业城镇更加繁荣,与外界的贸易往来也更加频繁。在文化方面,清朝时期的文化艺术对确山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依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同时,民间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如戏曲、民间艺术等。

  民国初,确山县属汝阳道,后撤道,直属省辖。在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确山县也受到了时代浪潮的冲击。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封建帝制被推翻,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确山县的人民积极做出响应时代的号召,参与到各种社会变革中。在经济方面,民国时期的工业和商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的影响,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在文化方面,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确山县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使得确山县的人民思想得到了解放,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

  1949 年,豫南各县全部解放。1949 年 4 月,人民政权在驻马店设立确山专署,1949 年 8 月,迁改为信阳专署。确山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人民当家作主,社会秩序得到了稳定。在经济方面,人民政府全力发展农业和工业,进行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发展工业,建立了一批工厂和企业,为确山县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文化方面,人民政府重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同时,积极发展文化艺术,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

  1965 年,信、驻分治,确山县属驻马店地区。这一时期,确山县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农业方面,不断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工业方面,加大了对工业的投入,发展了一批新兴的工业产业。在文化方面,加强了文化设施的建设,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同时,确山县还热情参加国家的各项建设,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001 年 3 月,驻马店撤地建市后,确山县归属驻马店市管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确山县的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在经济方面,确山县积极调整产业体系,发展特色产业,如建材、生物医药、提琴产业等。确山县成为了豫南最大的建材生产基地,还被中国乐器协会认定为 “小提琴之乡”。同时,确山县还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产粮大县,国家和河南省板栗、烟叶、中药材生产基地。在文化方面,确山县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积极发展旅游业,如竹沟革命纪念馆、老乐山、薄山湖等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1927 年 4 月,确山县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农民暴动,它如同一把火炬,照亮了黑暗的夜空,点燃了河南人民反抗的怒火。这场暴动的总指挥,正是年轻的杨靖宇。当时,年仅 22 岁的他,展现出了卓越非凡的指挥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时期。直系军阀和奉系军连年混战,确山县的百姓深受其害。县中劣绅与军阀勾结,以筹集粮款为名,横征暴敛,对百姓进行残酷的剥削。军阀士兵更是在乡里强抢掠夺,拉夫抓丁,奸女,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杨靖宇等人敏锐地察觉到了民众的愤怒和力量,他们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筹备起义。经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1927 年 4 月 4 日,五万多农民在杨靖宇等人的带领下,分成四路,将确山县城紧紧包围。起义军首先破坏了火车站,切断了电话线,防止外部援救,又安排以妇女为主的队伍进城,秘密疏散居民。随后,起义军用自造的土炮向县城发起猛烈炮击,与守城的县团防营展开了激烈的对战。

  战斗持续了四个昼夜,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起义军虽然装备简陋,但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4 月 9 日,起义军终于攻陷了确山县城,活捉伪县长王少渠,击毙守城士兵二百多人。这场胜利,让百姓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也让反动势力为之胆寒。

  起义军进城后,迅速进行整编,成立了政治部和司令部,还成立了确山县临时维持治安委员会,杨靖宇与张家铎、张耀昶等七人被选为常务委员。确山暴动的胜利,不仅打击了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更重要的是,它为后来的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心。它让人们明白,只要团结起来,敢于反抗,就一定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

  1927 年,对于中国革命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转折的年份。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大屠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革命转入低潮。在这危急关头,中央在汉口召开 “八七” 紧急会议,确立了发动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反动派的总方针。

  确山县的革命者们积极做出响应党的号召,在豫南特委的领导下,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刘店,这个位于确山县城东南方向、距县城二十五华里远的小镇,成为了起义的关键地点。这里是确山农动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群众基础较好,农会组织也较为健全。然而,当地的土豪劣绅李广化豢养了一支较大的地主武装,他们为害乡里,横行霸道,百姓对其恨之入骨。

  杨靖宇、李鸣岐等领导人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以攻打李广化的团部为突破口,揭开刘店秋收起义的序幕。9 月下旬,他们在城东双桥村组织召开确山特支和豫南特委确山办事处联席扩大会议,传达和贯彻 “八七” 会议精神以及河南省委、豫南特委关于武装起义工作的指示。结合确山的真实的情况,研究制定出确山秋收起义的行动计划。杨靖宇精确指出此次起义的目的:杀尽土豪劣绅,夺取豪绅的和金钱,唤起民众自卫心理及其组织,准备将来的大起义。

  会后,杨靖宇、张耀昶在古城洪沟庙一带,李鸣岐、张家铎在县东刘店一带,分别紧张地进行各项准备工作。他们日夜辛劳,整顿党的组织,发动群众,筹集,并组织了一支 50 余人的县农军敢死队作为起义的主力军,日夜加紧训练。

  10 月下旬,杨靖宇、李鸣岐在确山与汝南交界的沙河南岸杨张庄再次召开豫南特委确山办事处和确山特支扩大会议。李鸣岐传达了河南省委关于立即举行武装起义,以呼应等在湘赣举行秋收起义的指示。与会就武装起义的地点、打击目标、组织领导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最终确定起义地点为刘店镇,并建立刘店秋收起义总指挥部,由李鸣岐、杨靖宇、虞松如、张家铎、张耀昶 5 人组成,杨靖宇任总指挥,秋收起义时间定于 11 月 1 日凌晨。

  11 月 1 日凌晨 3 时许,夜色如墨,寂静无声,寒气袭人。一支由杨靖宇、李鸣岐指挥的自卫军敢死队,正朝刘店方向疾驰。他们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刘店镇,首先杀掉东西寨门的岗哨,迅速解决了寨门楼上的团丁,一枪未发便进到寨内,将李广化的团部 “和兴酒馆” 团团包围起来。

  清脆的枪声划破沉寂的夜空,战斗正式打响。杨靖宇指挥队员们登上 “和兴号” 院子四周的房顶,朝李广化的团部猛烈开火。激烈的枪声和喊杀声把睡梦中的团丁们惊醒,几个亡命之徒钻出工事拼命反抗,但大部分团丁则乱作一团,哭爹叫娘。董子祥、王春旺、张耀昶等队员精准地打击着负隅顽抗的敌人,在起义军强大的政治、军事攻势下,团丁们纷纷丧失了抵抗能力,把枪丢在院子里,高喊投降。张耀昶趁机跳进院子,打开大门,起义军一跃而上,收缴了全部、弹药和粮食。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英勇战斗,起义取得了胜利。起义队伍和群众欢呼雀跃,革命的红旗再次飘扬在刘店上空。11 月 3 日,在刘店召开确山县农民代表大会,成立了确山县革命委员会,起义队伍编为确山农民革命军(后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鄂豫皖别动大队),设政治部和司令部,杨靖宇任总指挥,李鸣歧兼任党代表,张家铎任参谋长 。

  刘店起义的胜利,在河南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它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领导的河南最早的农民起义之一,建立了全国较早、河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较早产生了 “建立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革命思想,丰富和验证了的正确理论,在豫南播下了武装革命斗争的火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

  确山县的竹沟镇,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豫南大地。这里群山环抱,绿树成荫,风景秀丽,然而,它的闻名遐迩,并非仅仅因为其美丽的自然风光,更重要的是,它在抗战时期,作为中央中原局、河南省委所在地,发挥了无法替代的及其重要的作用,被誉为 “小延安”。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鄂豫边省委在竹沟创建了红军游击队,开辟了以竹沟为中心的豫南桐柏山区游击根据地。这里的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革命,为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为游击队提供物资支持,掩护革命,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抗战爆发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竹沟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开赴抗日前线,为抗击日寇的侵略浴血奋战。而在竹沟设立的留守处,则继续坚持斗争,成为了革命的坚强堡垒。1938 年 6 月,河南省委由开封迁驻竹沟,竹沟从此成为河南省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省委在这里组织和领导了一系列抗日活动,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为保卫河南、抗击日寇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年 9 月,中央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领导,成立了中原局,所在地就设在竹沟。、、彭雪枫等一大批革命家,先后来到这里,领导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他们在这里运筹帷幄,制定战略方针,指挥着中原地区的抗日斗争。的著名著作《论员的修养》,就是在抵达竹沟后修订的,这部著作对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党性修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竹沟,革命的氛围浓厚而热烈。这里不仅是政治和军事的中心,也是文化的摇篮。我党著名的报刊《拂晓报》《小消息报》在这里创刊,它们如同一把把利剑,刺向敌人的心脏;又似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这些报刊积极宣传中央的抗日路线、方针和政策,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非消极作用,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

  竹沟人民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全力支持着革命事业。他们踊跃参军,为部队补充新鲜血液;他们积极生产,为部队提供物资保障;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掩护革命,传递情报。在这片土地上,军民鱼水情深,共同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抗日赞歌。

  如今,当我们走进竹沟,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那炽热的革命情怀。革命旧址静静地矗立着,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文物、文献、图片等,无声地展示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竹沟,这座英雄的小镇,它的历史功绩将永载史册,它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 。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千年历史传承。拍摄于河南确山县老乐山,2017年春节前。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 当夜幕降临,确山的天空被一片绚烂的花火照亮,那便是确山打铁花,一场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

  确山打铁花历史悠远长久,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它最初是由民间工匠共同祭祀太上老君而举行的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民间综合庆祝仪式,素有 “民间焰火之最”“中原文化奇葩”“中华第一铁花” 的美誉,并于 2008 年被国务院和文化部公布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关于确山打铁花的起源,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北宋年间,确山县遭遇大旱,村民们为解除旱情,自愿捐钱修建庙宇并铸大钟。当铁匠们将铁器熔化成铁汁时,一群乌鸦飞来盘踞在树上,怎么也轰不走。这时,一位老人捡起两根柳木,蘸上铁汁向上一击,铁汁溅起十几米高的金色火花,如同焰火般照亮天空,乌鸦受惊飞走。此后,打铁花这一民间传统娱乐活动便流传了下来 。

  打铁花的表演形式独特而惊险。表演前,人们要在宽阔的场地上搭起一个丈余高的大棚,称为 “花棚”。花棚顶铺一层新鲜的柳树枝,树枝上绑满各种烟花、鞭炮等。“花棚” 顶部正中竖起一丈余高的杆子,称为 “老杆”,“老杆” 顶上绑上鞭炮、烟花等,称为 “设彩” 。花棚旁边立一座熔化铁汁用的熔炉,把事先准备好的生铁化成铁汁待用。打铁花的用具叫 “花棒”,即手腕粗细的新鲜柳木棒两根,称作 “上棒” 和 “下棒”,各长尺余。“上棒” 的一端侧面挖有指头肚大小的圆坑一个,用以盛铁汁 。

  表演时,打铁花者手执两根花棒,头上反扣着葫芦瓢,迅速跑至花棚下,用 “下棒” 猛击 “上棒”,小圆坑中的铁汁冲向花棚,炽热的铁汁碰击到棚顶的柳枝而迸溅四射,飞扬的铁花点燃棚上的鞭炮、烟花、起火,立时,火树银花,蔚为壮观 。十几个 “打花” 者往来于熔炉和花棚之间,棒中的铁汁冲向 “花棚” 后,遇到棚顶的柳枝立刻迸散开来,铁花又点燃了棚上的鞭炮、烟花。铁花飞溅,流星如瀑,鞭炮齐鸣,声震天宇 。

  在古代,打铁花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最初的目的一是为了展示本行业的气派,取悦于群众,扩大影响,如同做广告一般;二是讨个吉利,利用 “花” 与 “发” 的谐音,取 “打花打花,越打越发” 之意,象征着事业发达兴旺 。

  如今,确山打铁花依然深受人们喜爱。它不仅在确山县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频繁上演,还走出确山,走向全国,让更多的人领略到这一独特民俗文化的魅力。每一次观看打铁花表演,都仿佛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让人感受到确山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坚守 。

  确山县的历史遗迹众多,每一处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是确山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

  北泉寺,这座位于确山县城西北 6 公里处乐山、秀山之间的千年古刹,始建于北齐年间,至今已有 1400 多年的历史 。它最初名叫天宫,后改树佛寺,唐朝时改名资福禅寺,宋代又改为寿禅院 。据确山旧志记载:“城西有三泉,自南向北而分,名曰南泉、中泉和北泉。因此院位居北泉,故沿称北泉寺 。”

  北泉寺依山傍水,坐北朝南,东临秀岭,西接乐山,北有豹溪环绕,南有万木夹道,山连水,水环山,寺依山麓,别有洞天 。寺院内的古建筑,由于历朝历代的不断修复和扩建,造型古朴,结构典雅,布局庞大,罗列严整,形成了一座悬山俯水、气势磅礴的古建筑群 。

  寺内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两棵唐柏,树高数丈,树身斑驳,挺拔苍劲,犹如两位鹤发童颜的道人,分别耸立在 “八卦池” 两边 。四棵白果树,相传植于隋朝,人们称之为 “隋果”,最大的一棵树围 7.15 米,枝叶繁茂,遮天蔽日,树老枝新,硕果累累 。据说此树因遭雷击,树干内可摆八仙桌,四人对饮,互不相碍 。现在这棵大树的树皮四周又生新树,根深叶茂,硕果盈枝 。那处因遭雷击被火熏燎的痕迹,至今依然尚存 。

  北泉寺的八卦池也颇具特色,四季清澈的泉水喷吐不息,静静流淌,萦纡漫回,往返曲折的 “流觞曲水”,微波涟漪,水清流浅,自然形成一泓 “水涌如珠滚玉碎,浮花似旋喷玉盘” 的 “天河九曲” 。月夜的八卦池,更是清淡迷人,妙趣横生,犹如仙境般的瑶池玉泉,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

  此外,北泉寺还是爱国老臣颜真卿被囚、持节不屈、殉国遇难的地方 。祠内立有颜真卿的雕像,他生前亲书的 “山中天” 三个大字,镶嵌在祠堂门的横额上 。一通 8 尺高的石碑,记述着颜真卿的生平事迹 。虽然这通石碑在岁月的流逝中已不复存在,但颜真卿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格,依然在这里传承着 。

  老乐山,位于确山县三里河、瓦岗、蚁蜂三乡交界处,距驻马店市 9 公里,属伏牛山余脉,由九座山峰相连而成,南北长 15 公里,宽 5 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 813 米,总面积 6733 公顷,森林覆盖面积达 95% 以上 。这里一年四季各种植被生长旺盛,绿色常驻,茂林修竹、古寺名刹、奇石苍松、深壑幽谷、曲径云雾,宛如人间仙境 。

  老乐山古称朗陵山,隋代改为朗山,宋大祥符五年(公元 1012 年)因避宋祖赵玄朗之讳改名为乐山 。它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还是一座历史悠远长久的道教圣山 。据史料记载,乐山在隋唐时期已建有道观,至北宋达到鼎盛,建有 “八宫两观一拜台”(即万寿宫、遇真宫、玄都宫、南海宫、斗母宫、灵应宫、玉虚宫、紫霄宫、迥龙观、群仙观、拜台宫) 。乐山顶上紫霄宫曾有三件镇山之宝 — 玉皇大帝、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三座铜像,每座铜像背后刻有 “大宋崇宁三年恭造,重叁万伍千斤” 字样,由此亦可见乐山道教的规模之盛之大 。可惜这三座神像在解放初期被毁,留下历史遗憾 。

  在老乐山,游客可以欣赏到天鹅湖、遇真宫、马褂林、圣母殿、王母殿、三面观音等景点 。其中,三面观音位于老乐山山顶,庄严肃穆,俯瞰着这片美丽的土地 。老乐山景区还开发建成了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园,种植有香樟林、红枫林、樱花林、葡萄园、苹果园、樱桃园、核桃园、茶园等,让人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体验到田园生活的乐趣 。

  薄山湖,素有 “中原漓江” 之美誉,位于确山县任店镇境内,距确山县城 20 公里 。这里水域辽阔,湖水清澈,两岸青山环抱,绿树成荫,山水相依,景色宜人 。

  薄山湖景区内有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湖中的岛屿星罗棋布,形态各异,有的像乌龟,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岛上植被丰富,四季常青,是许多鸟类的栖息地 。登上岛屿,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纷扰 。

  薄山湖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这里曾是古代的战场,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传说 。湖边的霸王台,相传是项羽屯兵之处,如今虽然只剩下一片废墟,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金戈铁马和英雄气概 。此外,薄山湖还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的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

  在确山的历史长河中,杨靖宇无疑是一颗最耀眼的星辰。他原名马尚德,1905 年出生于确山县李湾村 。自幼,杨靖宇便目睹了家乡人民在封建军阀和地主阶级压迫下的悲惨生活,心中早早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1923 年,杨靖宇考入河南省第一工业学校,在这里,他结识了贺光吾等一批进步教师,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积极投身于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1926 年,为迎接北伐军入豫,杨靖宇奉党团组织命令回到确山,开展农动 。他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带领农民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 。1927 年 4 月,杨靖宇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五万多农民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四天四夜的激战,成功攻陷确山县城,活捉伪县长王少渠,成立了确山县临时维持治安委员会,杨靖宇被选为常务委员 。这场暴动,是杨靖宇革命生涯的重要开端,它展示了杨靖宇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也为后来的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1929 年,杨靖宇受组织安排前往东北工作,从此开始了他在东北的抗日征程 。在东北,他联合当地游击队伍,组织抗日武装斗争,为抗击日寇的侵略立下了赫赫战功 。1936 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 。他率领部队在冰天雪地中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多次粉碎了敌人的 “围剿”,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杨靖宇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不畏艰险,不惧牺牲,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

  1940 年 2 月 23 日,这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痛心疾首的日子。在濛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杨靖宇被敌军包围 。他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展开了殊死搏斗,战斗持续了几昼夜 。最终,杨靖宇因寡不敌众,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 35 岁 。残忍的日军在解剖他的遗体时发现,他的胃里竟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 。杨靖宇的壮举,让敌人为之震惊,更让全国人民为之敬仰 。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日赞歌,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朽丰碑 。

  确山县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不仅孕育了英勇无畏的英雄,还培养了众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袁滋与袁郊父子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

  袁滋生于 749 年,卒于 818 年,字德深,蔡州朗山人 。他出身名门,是曹魏御史大夫袁涣的后裔 。袁滋自幼勤奋好学,凭借外兄元结的名声被推荐入仕,授试校书郎 。在政治上,袁滋有着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 。贞元年间,他官至宰相,后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 。在任期间,他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 。他曾奉命出使南诏,促进了唐朝与南诏的友好关系,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

  除了政治上的成就,袁滋在书法领域也有着极高的造诣 。他工于篆籀,书法有古法,书迹传世极少 。《旧唐书》称其 “工篆籀书,雅有古法” 。他曾为《唐尚书省新修记》篆额,其篆书笔法精湛,结构严谨,线条婉转流畅,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袁滋的书法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反映了唐朝时期书法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

  袁郊,字之仪,是袁滋之子 。他生活在唐懿宗和唐昭宗时期,曾任祠部郎中、翰林学士等职 。袁郊擅长文学,与温庭筠交好,作诗应酬 。他的诗作多为咏物诗,写法独特,多结合神话历史故事,发掘新意,给人以悠远奇幻的感觉 。例如他的《月》:“嫦娥窃药出人间,藏在蟾宫不放还。后羿遍寻无觅处,谁知天上却容奸 。” 这首诗联想嫦娥偷长生灵药、奔入月宫的神话故事,构思巧妙,意趣盎然 。

  袁郊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最大贡献,当属他的唐传奇作品《甘泽谣》 。这部小说集共收录了 9 篇传奇故事,其中《红线传》最为著名 。《红线传》讲述了唐朝藩镇割据时期,潞州节度使薛嵩与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之间的矛盾斗争 。薛嵩的婢女红线,善弹阮咸又通经史,为报主恩,主动请缨前往魏博 。她深夜潜入田承嗣府中,盗取其床头金盒,随后 “夜漏三时,往返七百里”,迅速返回 。薛嵩将金盒送还田承嗣,田承嗣惊恐万分,赶忙与薛嵩修好,遣散亲军 “外宅男”,一场战祸得以避免 。红线在功成之后,选择悄然离去 。

  《红线传》成功地塑造了智勇兼备的侠女形象,文情骀宕,想象丰富,构思奇妙 。人物对话骈、散结合,恰到好处 。这部作品不仅仅具备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代梁辰鱼据此撰有《红线女》杂剧,无名氏又将它与梁的另一剧本《红绡》合为一剧,称为《双红记》 。京剧中的《红线盗盒》也取材于此 。

  如今的确山县,正以蓬勃的姿态,展现着古老与现代的交融新生。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确山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024 年 1-9 月,全县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6.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 3.6%,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 8.7%,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 6.0% 。在招商引资方面,截至本月初,已成功签约 28 个重点项目,合同投资总额高达 214.8 亿元,为全年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在文化领域,确山县积极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努力传承和弘扬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村史馆建设成为确山县文化建设的新亮点,全县 202 个(村)社区已建成村史馆的村有 55 个,村史馆覆盖率达到 27% 。这些村史馆不仅展示了乡村的历史变迁和民俗风情,更成为了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精神家园 。同时,确山县还在不断挖掘地域文化,大力研发文化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文旅文创新产品、新业态,努力形成新质生产力和产业体系 。

  旅游业也是确山县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确山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竹沟革命纪念馆、老乐山、薄山湖等。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顺势而为,做优做大旅游产业,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 。2024 年春节假期,确山县旅游市场保持平稳有序运行,该区域假期 8 天共接待游客 81.93 万人次,同比 2023 年增长 54.4%,旅游综合收入 24364 万元,同比 2023 年增长 60.9% 。老乐山景区精心策划的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如灯会、“打铁花” 非遗表演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确山的民间传统文化魅力 。

  从古老的历史中走来,确山县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不停地改进革新发展。它既保留了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又展现出了现代社会的活力与朝气。相信在未来,确山县将继续书写属于自身个人的辉煌篇章,成为中原大地上一颗更加璀璨的明珠 。

  确山,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小城,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从旧石器时代人类的足迹,到现代社会的蓬勃发展,它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历经了岁月的洗礼。在这片土地上,革命先辈们的热血铸就了坚韧不拔的精神,代代相传;古老的民俗文化,如打铁花,依然绽放着璀璨的光芒,成为确山独特的文化符号。

  如今,确山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为底蕴,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不断书写着新的辉煌。经济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文化的传承创新,旅游的蓬勃兴起,都让我们正真看到了确山无限的潜力和美好的未来。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确山将继续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成为人类向往的宜居之城、文化之城、幸福之城。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确山,探寻它的历史,感受它的文化,与确山一同见证它更加辉煌的明天 。

leyu乐鱼官网 辽ICP备17003265号-1 技术支持:乐鱼体育ios在线下载  
直通管局:乐鱼娱乐app官网下载入口